我来回答



bjwzxy
新手上路
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感·迁教学法如何运用?  
 无悬赏 |  浏览次数:9858次  |  此问题已结束

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感·迁教学法如何运用?



lt
lt
游客
回答于:2012/12/3 14:44:00

教师资格考试也会考到一些教学方法,下面介绍一种教师在平时上课中可以用到的教学方法:“感、迁”教学法。

“感、迁”教学法在我县实施推广近十年,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,同时在实践教学中产生了不菲的教学成果,相关教研课题在省级立项,老师们普遍反应教学轻松了,学生活跃了,成绩提高了。但同时也有少数教师由于对“感、迁”教学法精髓理解不透彻,对新课程理念认识较片面,因此依然在“感、迁”教学法表层上徘徊,不能深入灵活进行运用。下面,我作为一名学习与实践者,就一堂全县公开课再谈“感、迁”教学法中的“迁移尝试式”的灵活运用,与广大教师相互学习探讨。

1、“感、迁”教学法:创设情境,迁移导入

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“情境—探究—发现”的学习过程,它不仅起激情作用,还能促进学生情与境的融合,促进知识的迁移,加速学生的理解与认知,特别是有效的问题情境,更能优化教学过程。

例如,我在教学《乘法估算》(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)例5时,创造性地将例题进行了改编。新课一开始,课件呈现秋景音乐图片,问同学们秋景美不美,学校准备组织一次庐山秋游,大家想不想参加。顿时,学生的兴趣特别浓,争着要报名参加“秋游活动”。我趁着学生热情高涨之时提出要求:大家这么想参加,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解决卖票的问题吧。课件紧接着呈现问题:四(一)班同学去秋游,每套车票和门票104元,一共需要49套票,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?问题是什么?联系实际,谈一谈你对“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”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?然后请同学们列出算式,在根据自己已学过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。

此环节中,创设的是学生身边的事,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真实生活情境,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,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,而且能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,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,从而有效激发学习数学的动机。

2、“感、迁”教学法:自主探究,尝试新知

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说:“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,因为这种发现,理解最深,也最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、性质和联系。”因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,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有选择性的知觉外在信息,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,并纳入认知结构中。因此,教师有必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,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和时间,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,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。

此环节中,我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,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大胆尝试,同时我也参加到他们的探究中去,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一些适当的点拨和必要的帮助,同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进行深层次地探讨。通过这个自主探究活动,学生亲身尝试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,享受到独立尝试的愉悦经历,尽管还不知自己的估算方法是否恰当,同时也促使学生的信息能力、自学能力、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发展,也创造了师生间相互交流的平等氛围。

3、“感、迁”教学法:合作交流,矫正结果

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,能使学生积极地相互支持、配合,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,使全体学生能进行有效沟通,平等发表个人意见,让学生在宽松、和谐、民主氛围中主动学习、相互交流、想象创造。

我在这一教学环节中,有层次地设计了两次交流活动:小组交流,让学生把自己的估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,并请各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总结出一种比较合理的估算方法;全班交流,请各小组代表说说本小组的意见,我将不同意见进行板书,然后针对不同意见进行讨论,选择一种最好的估算方法,并说明理由。这样,最佳估算方法在合作交流、师生互动中得到有效地解决。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,不同想法和做法得到集体矫正与优化,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涨,思维能力得到发展,合作学习能力得到提高,同时使那部分“弱势群体”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,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。

4、“感、迁”教学法组织讨论,整理方法

整理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,将前面所探究的知识进行概括、归纳、梳理,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,形成文字语言,从而达到知识的系统化。此环节可采取独立整理、小组整理、集体整理和师生整理等形式来完成。

此环节中,我在学生比较得出最佳估算方法之后设计两个小组讨论题:(1)为了计算简便,估算时通常把两个因数看成怎样的数?(2)估算取近似数时两个因数能不能机械采用“四舍五入”法?让学生通过对两个讨论题的解答得出结论,估算取近似数时要:(1)计算简便(因数看成整十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。考试吧整理),(2)符合实际(不能机械采用“四舍五入”法),并将结论进行板书。

这样由学生通过“尝试—矫正—整理”得出的结论,它不是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的知识,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合作下探究出来的知识,才算是学生自己的知识。这种通过讨论整理的教学环节,使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得到提高,合作能力得到锻炼,学习兴趣得到培养,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。

5、“感、迁”教学法解决问题,练习运用

数学源于生活,又服务于生活。数学练习设计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,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联系,使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,这样的数学练习才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。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,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,从问题情境和生活情景中看到数学问题,又运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。

此环节中,我围绕“庐山秋游”这根主线,创造性设计了三道练习题:一是“过铁索桥”(小明步行一步最多可跨55厘米,他用210步就过桥了。桥长大约多少米?),此处“55厘米”要估小些;二是“用餐”(实惠餐馆一天用掉216双一次性筷子,照这样计算,一个月〈以30天计算〉大约会用掉多少双筷子?)此处“216双”可估大也可估小,只要合乎实际都给予肯定;三是课外延伸“秋游后记”(回家把今天的“秋游活动”用作文写下来,再估算有多少字,与同伴交流交流),此题设计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。这些练习设计,具有新颖性、层次性和代表性,避免了传统教学的重复训练,使学生乐于练习。



1 共2条记录,分1页